新闻动态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武汉如何做好“水文章”

2018-4-10 15:47:12      点击:
  提到武汉,人们会想到黄鹤楼。诗仙李白留下名句,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,诗中的“江城”成为这座城的千古美名。


  这一方案为绿色生态江城建设又添上了亮丽的一笔。近年来,武汉将生态建设、人文情怀融入城市发展,让城市显山露水,生态建设给“江城”人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。


  1.建设海绵城市,做好江城“水文章”


  江城诸多地名与建筑,是治水的见证与缩影。晴川阁为纪念“大禹治水”而建,张公堤既阻挡了洪水,又圈出了汉口的雏形。龙王庙是抗洪的望哨,江滩公园的“武汉防洪纪念碑”更是这座城市同舟共济的精神象征。


  武汉因水而兴,也因水而忧,这座城市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治水史。武汉在历史上是一块沼泽地,择水而居、与水共生,背靠大江大湖,地势低又排水不畅,与生俱来就面临着兴利除弊的难题。


  一到雨季,武汉就好比一个地势低洼的盆子。每年的六七月遇暴雨都会出现水漫街道的景象,让武汉人民揪心。


  2016年7月初,武汉市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,市中心城区遭遇严重的内涝。汉口江滩亲水平台完全被淹,城区多条主干道严重渍水,地铁四号线数站入口变成了水帘洞。南湖出现湖水倒灌,导致南湖小区浸泡在水中十余天。不少家住南湖小区的市民有家不能归,家中的不少电器与家具已被泡坏,损失严重。无情的水灾威胁着江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为民治水刻不容缓。


  湖北省委副书记、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多次调研治水,再三强调江城治水的重要性与急迫性,并指出,今后武汉治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“防洪水、排涝水、治污水、保供水”,即“四水共治”。


  2017年年初,武汉市明确水优势是城市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推进“四水共治”是武汉的“生命线工程”。武汉要以“四水共治”为突破口,以打造“滨水生态绿城”为目标,以“四水共治”实现“水患”转为“水利”,让武汉人民共享治水新成果。


  据统计,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排水水系,现有泵站总抽排能力980立方米/秒,综合评估现有排水设施的能力,仅能抵御小时降雨量34.5毫米、日降雨量100毫米内的暴雨。武汉全市所需的抽排能力为2000立方米/秒,在2017年汛前,中心城区要建成16个骨干项目,2021年建成汉口地区排水深隧系统,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才能达到“20年一遇水平”。


  2015年4月,武汉入选我国首批16个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,并连续3年获得每年5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。


  位于汉口西北郊的一块50多公顷的土地,是武汉金口垃圾场,来自汉口片区的城市垃圾集中在这里,等待着被消纳。垃圾场日积月累,产生的填埋臭气、垃圾渗滤液等污染物,对旁边小河产生了二次污染,造成了安全隐患,这里也成为人们远离的“孤岛”。


  60多岁的张老先生一直住在这里,整日臭气熏天,即使在酷热的夏天,也不敢开窗,恶劣的环境让不少居民无奈地搬了家。


  这样一个令人逃离的垃圾场,从2012年申办到2015年主办中国(武汉)国际园林博览会,仅三年时间,就变成了武汉百年城市生态样本、全国最大的海绵公园——园博园。


  金口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工作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好氧降解技术,以加速垃圾的降解。同时,采用特殊材料将地下垃圾完全封闭起来。这样,治理后的垃圾场成为无异味、不流污水的“净土”。同时,这里还修建了6个容量各200吨的弃流池,以及12个雨水花园。雨过天晴时,全园可将雨水储存。下雨时,又可吸收近七成雨水,不再畏惧暴雨天气。


  臭味没了,四处鸟语花香,集净化、蓄水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汉园博园的建成,让这里10万居民受益良多。据调查,园博园开建后,周边社区约有600户居民搬回,许多居民加入了园博志愿者队伍。张老先生是其中一员:“看,这里多美。我做志愿者,是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园博园的历史与现在。”


 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形象工程,老百姓的真实获得感是检验工程好坏的标准。在海绵化改造初见成果的青山区,市民欣喜发现,被洒水车冲刷后的路面不再像以往那样湿漉漉了。在透水铺装、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的装点下,路面好似一块海绵,迅速吸干了多余水分。


  今年,“海绵建设”进入考核年,国家将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检验。目前,武汉市青山区临江大道、临江港湾小区等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经过雨水的“实战”考验,效果良好。


  为民治水,变“水患”为“水利”,在武汉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。上善若水,依水而起,在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中,武汉已步入了长江建设的新时代。


  2.融入人文理念,构建宜居生活圈


  江城的设计与布局,始终将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宜居舒适度作为城市发展目标,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融入人文理念。


  从规划中可以看到,武汉更加注重生态空间山清水秀,设计了“六线四界”来固化“1+6”空间格局。所谓“六线”即水体保护线、绿地系统线、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、历史文化保护线、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。“四界”即城区永久开发边界、主城永久性增长边界、基本生态永久性保护边界和城市历史文化永久性保护边界。


  当前,武汉正在筹划建设长江主轴,围绕武汉主城区长江段,打造出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。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,武汉将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,以超前理念、世界眼光,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、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。


  未来5年,武汉将逐步建立起“15分钟生活圈”,市民在离家步行15分钟范围内,可以便捷到达购物、健身、休闲等相关配套设施场所。同时,市民在家门口将能欣赏世界级文化盛宴与世界级体育赛事。